吴秋华‖大雅正声--当代中国画学术中坚六十家提名展

2024-08-23 10:09: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画伴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际艺术视野,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理念而推进的现代性变革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回溯四十多年来中国画的变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价值延续与重塑是艺术家“现代性”追寻中的重要命题。显然,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对已然存在的关乎20世纪中国画的叙述模式与价值解释系统进行再认识,这构成了当代画坛的现实诉求。因此,在当代语境下,对四十多年来当代中国画之图式语言和价值属性作一番梳理有其必要性。
       本次展览,将邀请当代画坛60位代表性名家,聚焦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格局,从人物、山水、水墨、花鸟及工笔等探索领域作为切入视角,关注于艺术家图像风格中所蕴含的当代文化精神。展览旨在透过艺术家及其风格迥异而又相互联系的作品,寻求理解中国画在当下的美术进程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们的作品,足以说明,中国画在当下多元化的表达中所获得的全新的话语空间;他们的艺术实践,对今人关注古人的传统、当代的文化以及当代的生活,对今天中国画的革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吴秋华,福建省福州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1980年就职于福州市美术馆,1993年至2000年担任福州市美术馆美术室主任,并担任福州业余美术学校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福州分校教务主任,同期担任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和福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助理。2000年调入福州画院,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州画院原第三、四任工会主席。中国人美出版社出版(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典藏画集综合卷》入编5幅作品,《中国书法史》(近现代卷)入编4幅作品,并被聘为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绘画全集》入编六幅作品,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博览》编委会顾问,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个性是国画艺术的生命力

/吴秋华

       大千世界,不但动植物有个性,万物皆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力。艺术也一样。就中国画而言,它不仅具备造型基础、笔墨技巧这些基本功,还要在所画物象的神似上下工夫,因为中国画强调的是“神韵”追求的是“意境”,与西洋画强调的是“真”,追求的是“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观点,所以中国画仅仅追求形似是不够的,还应该追求画面上的“神韵”和“意境”,通俗的说就是追求艺术的个性,何谓个性《现代汉语辞典》中告诉我们: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征。

《锦绣中华园》138X68cm 2024年

       所以就现代国画艺术而言,我认为,它的个性应该是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接受古今中外艺术的影响和熏陶,所产生的作者本人对国画艺术“神韵”“意境”固有的理解而形成的艺术特征,以及艺术家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思想情感、品格操守、天赋禀性等因素在其绘画作品中的自然体现。是艺术家气质的真实流露。是艺术家从客观世界获得创作灵感变成主观意象,经过艺术渲染,所形成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这就是艺术家时下所追求的个性,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说过:“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宋代苏东坡有两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就是说国画不能单以形似作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要在形象生动的神情上下工夫,而生动的神情,要用精妙的水墨技法来表达,否则就生动不起来,就谈不上艺术性,更谈不上个性。

《红岩颂》171x93cm 2024年

       怎样培养个性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画风格样式是在男耕女织的原始文明中诞生发展.在儒、释、道观念的混合积淀和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体系、具有特定内涵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样式具有民族特征,是东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所以任何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就必须先深入传统,再从传统中走出来,必须经历学习和创造两个阶段的不断转换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够使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徐悲鸿在他扎实的写实油画基础上,大力推行以西画写实的手法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体系。从而走出一条中西结合的新路子 形成自己的中国画绘画风格。

《鸟语花香》138X63cm 2023年

       画家林风眠、李可染也是这样先建立一种根植于写生基础上的创作体系,再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得来。他们先立足于“心物统一”.再放眼于艺术创造,即“天人合一”。形成的艺术风格就是生活与艺术实践在艺术家自己的审美感悟中的最佳体现。所以本人认为,这种深入学习传统,又具有创造性的超越传统,并在长期的学习探索中反复推敲形成的独到见解所反映出画家自己的绘画风格,就是国画艺术的个性,也是一个画家艺术创造成熟的重要标志。可见,对传统的继承是画家培养艺术个性的必经之路,也是画家必须重视的基本建设。对传统的继承,除了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外,同时也要继承画面程式和笔墨技巧,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巧,那么,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就算再独特也无法表达出来,从而对客观物象的精神和灵魂的深入把握更是无从谈起,这样所表现的物象就反映不出欲达的艺术风格效果,更谈不上有个性。

《锦上添花》138X67cm 2022年

       国画艺术个性的形成关键在敢于创新,使作品耐人寻味。去年金秋,我们有幸在福州画院展厅看到金陵名家江宏伟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展。江先生的作品,让参观者都会产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感觉应是参观有个性的画展才能体现出来的。而这个画展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亮”的时间长,“亮”的频率也高,不像参观有些人的作品,缺乏个性,不耐看,有一“亮”即逝的感觉。究其原因,那就是江先生的作品.是一种以崭新的风格样式,在继承传统水墨的基础上经西画写实手法改造而形成,使传统中国画无论在造型,表现手法,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有其很强的个性,不但作品清新、典雅、细腻,又有新古典的风范,而且技艺精湛,用古人所没有涉及到的西洋画写实的方法应用到中国画写神的意境之上,令人有赏心悦目之感。所以,我认为艺术贵在创新,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独创自己的风格,独创自己的个性,才能在浩瀚的艺海中生存下去。

《春华秋实》138X63cm 2024年

       所谓创新就是创作就是创造,顾名思义,就是要有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要像李可染先生所说:学习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从中获益,创新不是抄袭,在学习古人,洋人好的东西时,不是全部照搬,而应该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受到的“神韵”与“意境”,通过自己审定的笔墨技法反映在画面上,经过提炼变成自己的风格,渐渐地也就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个性,全部照搬别人的作品,套用别人的技法,同样画不出自己的个性,因为这样的作品,画出来都是别人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风格,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个性,观众看了会让人想起是学某人的或像谁的,没有生命力。正如齐白石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如时下观众所批评的“风格雷同的作品,看一幅等于全部都看过了。”“艺术雷同等于零,”就好像市场上不去开发新产品,老卖单一品种一样,看了令人生厌。

《福寿长春》138X63cm 2023年

       国画艺术也一样,不要老跟随在别人的背后学,要有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千万不要盲目听从别人为你所做的所谓安排,艺术画风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审美、情趣、爱好、修养都不同,盲目跟风往往会磨灭你的天赋,使你误入歧途,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所以我认为:对待别人的意见不应该盲目服从,人云亦云。听到意见就改,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叫“优柔寡断”,没有自信心,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不承认别人不等于不尊重别人,强调自己不等于目中无人。”要坚持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只要能在美术界占有自己一席之地,百花丛中树起自己的个性,相信自己的作品同样有生命力,所以,我认为盲目跟风学些技法是可以,如果全部照搬就有失去艺术性的意义,而应该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择其善者而取之,多练、多看、多读、多写生,顺其自然,然后再化解就能达到顾恺之先生所说的“迁想妙得”的境界,那么,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精华无不可渗化融会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使自己的作品富有个性,充满生命力,从而为世人所接受。

《生机勃勃》171x93cm 2018年

       综上所述,国画艺术需要个性,而培养个性是每个想成功的画家的必经之路,就是要通过努力创作出适应新的意境所需要的新技法,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风格树起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新技法,不但要动脑筋,而且要有胆识,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要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失败也不要紧,这是正常现象,只要自己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创造出自己的新技法、新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注:本文已发表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之友》2008年第四期,同时发表工笔画作品《紫荆鸣春图》。

《前程似锦》138X63cm 2023年

业精于辛勤,艺高于刻苦

――贺“春华秋实”吴秋华画展

/吴华光

       吴秋华有句自我格言:“辛勤”是事业成功之前提,“刻苦”是艺术前进之动力。听后我深有此感,大千世界万物事业的成功秘诀都离不开辛勤的劳作与刻苦的探索,吴秋华也不例外,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辛勤刻苦耕耘之后,今天他终于迎来了举办个人画展的日子,即将展出的五十多幅工笔画精品将给观众带来美的精神享受,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吴秋华在工笔画创作道路上踏踏实实的绘画作风和不求惊天动地,但求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做事风格。

《一家亲》136X66cm 2024年

       吴秋华举办个人画展消息的确给了我一个惊喜,都说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坚持二十年苦研工笔画而不为世人所知,甚至有人把他从事的国画专业遗忘,直至2008年吴秋华的国画作品《紫荆鸣春图》和论文《个性是国画艺术的生命力》发表在国家艺术核心期刊《美术之友》上,我才注意到他。今天他能创作出举办个展所需要相当数量的作品,而且是累人耗时的工笔画作品,尺度之大、数量之多,实属不易。惊喜过后难免对其作品质量产生了质疑,然而这个疑问也随着我看到吴秋华画后而逐渐消失,从而深信了福州美术界对吴秋华辛勤刻苦绘画的赞誉,都说吴秋华做人低调、不好张扬,是个“埋头耕耘,不问收获”的人。于其说是他性格内向所至,不如说是他对自己作品存有永远不满足的谦逊之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每当我去福州画院展厅观展后去吴秋华工作室拜访,总会看到他在埋头认真地作画。

《祖国万岁》138X63cm 2023年

       福州画院传达室老林告诉我:吴秋华上班没有假日,无论是刮风下雨,逢年过节,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回去,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作画。充分体现了吴秋华对绘画艺术的酷爱与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总是陪伴付出辛勤刻苦劳动的人。的确如此,我观吴秋华的工笔画作品,气局阔大,生机勃发,他那喜好用画全景式工笔画来表达画意的手法,在展示他扎实基本功的同时,也展现出他惊人的毅力和耐力。另一方面,吴秋华采用工写结合的传统技法,使作品画面主次分明,并充满了文学味道,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文学修养融进了笔墨,在他笔下的山水花鸟走兽是其对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关乎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形象化和艺术化,在倾注“韵”味和“趣”味的同时也提出了“形”、“神”兼备的问题,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耐人寻味。我记得2009年,吴秋华的长篇小说《他乡有泪》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然而画家写小说也招来了一些人质疑,但吴秋华告诉我:“写作只是为了提升文学修养水平,为绘画艺术服务。”他还引用了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说过:“画家要有文学修养,如果没有文学修养,那你这个绘画作用就小了。”指明了文学修养在中国画创作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山涧有爱(系列1)》 171X93cm 2016年

       2011年1月他以“文学修养是成就中国画艺术的关键。”为题,撰写论文,相继在《中国艺术经典》和福州画院院刊上发表,同时发表了他的几幅佳作。2012年他那富有寓意的工笔画作品《饿鹰扑禽》荣获由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2012当代中国百名中国工笔画家提名展”优秀作品奖,作品并被收藏,同时获奖作品和个人肖像简历刊登在《美术报》总第977期,使我完整地看清了吴秋华国画作品的个性风格和艺术特色:是注重画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是充盈着一种生活气息,在画中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情感化;是喜好“借物抒情,主张画中有“画”,使作品耐人寻味;是强调中国画艺术要有服务社会传播正能量、鞭挞假、丑、恶的社会责任感。值此我理解了吴秋华为什么白天刻苦作画,晚上辛勤写作的苦心,就是为了追求中国画精髓和灵魂,让绘画作品充满“神韵”和“趣味”,形成情景交融,雅俗共赏的意蕴,达到让人回味无穷的社会效益。为达到“借物抒情”画中有“画”这一中国画最高境界,吴秋华故意在给自己增加创作难度,将技法、神韵与作者的文学修养综合为一体,这种综合性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体,能使画家达到“轻而易举”的创作境地。正如宋沈括所言:“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写到这里也让我想起古人曾说:谋事求成,当以勤为径,苦作舟之精神也。从中赞叹吴秋华辛勤作画,刻苦创艺精神,为此有人引用齐白石先生的诗句:“食叶蚕肥丝自足,采花蜂苦蜜方甜”对吴秋华其人其画赞誉。

《良辰美景》136X68cm 2024年

       当下国民正精神焕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鼓励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生活,创作出无愧时代的优秀作品。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大好的创作条件!岁月为歌、艺海无涯,相信正当盛年的吴秋华会精益求精、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祝吴秋华画展圆满成功!

       (作者:吴华光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州霞光画院副院长。本文已发表在福州画院院刊。)

《时光静好》171x93cm 2022年

《岁寒三友》138X63cm 2023年

《旷野雄风》138X63cm 2023年

《秋山和谐图》171X93cm 2014年

《三羊开泰》171x93cm 2016年

《山涧有爱(系列2)》171X93cm 2014年

《四季皆春 百鸟贺岁》240X120cm 2015年

 

步长宣肺败毒颗粒:一个治疗新冠、流感、支原体都管用的中成药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